大萧条时期 美国中产的艰辛


原文标题:大萧条来了!美国中产是怎样熬过的?

1935年,一名失业男子躺在城市码头,看似体面的大衣已经破败不堪

转载自看客inSight(pic163)

“我懂三门手艺,会三门语言,失业三个月,只想找一份工作。”如今,对于新一代美国青年来说,大萧条已经成了历史名词,只有八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会偶尔提起,你应该为能吃饱感到高兴,因为在30年代人们总是挨饿。无论如何,这场灾难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命运 —— 当一场突如其来的全面崩溃到来,所有规划中的美好未来,都成为了不可能的昨日泡影。而中产阶级只能在失业大潮中,努力维持生活最后的体面和尊严。失去一切金钱,只在一瞬间

大萧条前的美国,是闪耀的20年代,华灯璀璨、纸醉金迷。1928年,刚上任的胡佛总统意气风发地宣布:“征服贫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,把贫穷从这个国家驱逐的日子就在前头”。


1928年,克莱斯勒大厦开始动工,立志成为世界最高大楼。城镇人口数破天荒地超过了农村,摩天大楼第一次出现了白领。

一战后的工业生产像变戏法一样,把摩托车、浴缸、电冰箱、收音机源源不断地送入千家万户。整个国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消费。女人们追逐广告模特儿的最新时尚,男士把皮鞋头擦得油光锃亮。汽车广告宣传着新的中产标准 —— 车库里得有两辆车。每当入夜爵士响起,大都会就像一个华丽的靡靡幻影。人人都把一夜致富的神话挂在嘴边,人人都在期待一个无限光明的未来。


青年男子流行穿皮草炫富,成了常青藤名校学生的标配。

广告说一件要325美元至450美元,放在今天相当于至少4000美元。直到1929年10月29日,“黑色星期二”如雪崩般降临,股指狂跌40%。

十年大萧条开始了。

刚开始,人们企图用幽默来抵抗股市的异动。有笑话说,高盛集团的每一股股票都附赠免费左轮手枪,还有笑话说,酒店前台会询问每一位登记者:“是来睡觉,还是来跳楼?”


黑色星期二来了!

不久,全面崩溃就占领了华尔街新闻头条:5000多家银行倒闭,8万多家企业破产,1400万工人失业。对成千上万普通人来说,这意味着一生的血汗钱,顷刻间化为乌有。曼哈顿的出租车司机眼睁睁看着收入从每天7美元跌落到了不到3美元。即便是仍有工作的精英医生和律师,收入也缩水到原来的40%。但有工作已经是幸运的。《纽约时报》记者描述,夜间敲门讨饭的,可能是一年前在银行为你办理贷款的职员,或是某企业的高管。


1931年,芝加哥的失业男子排队领取免费汤。


“我懂3种手艺,说3门语言,奋斗了3年,有3个孩子,失业3个月了,但是我只想要一份工作。”

随着财富蒸发,每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都在松动。

首先摧毁的是生活中非必需的部分,比如一件皮草大衣或者一次冬季旅行。家具店和糖果店损失了70%的顾客。开去年流行的车型不再是一件丢脸的事。曾经时髦的电烤箱、搅蛋器、咖啡壶销量像自由落体一样下坠。只有电冰箱依然屹立不倒,因为有了冰箱,才能在减价时囤积低价食物。更多转变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。许多人搬到更小的房子,或者与父母合住。“下馆子”被从日常活动剔除,自带盒饭取代了外卖柜台。每周的逛街习惯,即使没被完全取消,也会按月限定次数。理发也从美容沙龙,转到了家里。


30年代,失业者在中央公园建起棚户区,也被讽刺地称为“胡佛村”。


1935年,挨家要食物的流浪汉得到了一个三明治。Alan Fisher / 摄

对于有孩子的家庭,许多父母为儿女精心打造的生活,一夜之间失效了。9岁女孩茱蒂丝看见父母辞退了保姆,从豪华的住所搬到狭窄的一居室,才知道并不是每间公寓都有餐厅。男孩菲德勒的母亲则省下了他的生日派对:“不要指望任何礼物,因为银行已经倒闭了。” 


1939年,四个孩子共用一张床。

标签:萧条时期 美国中产 股市
N本文来源:真话财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