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人尽量维持表面生活一切如常,好与底层贫民区分开来。一位失业的律师,可能每天早晨依然西装革履、按时出门。可他的目的地却是在偏僻郊区,挨家挨户兜售杂志、便宜领带、高压锅,甚至干脆前往另一个市区,换上破衣服乞讨。前证券公司职员霍华德,印象最深的则是复活节。他花一毛钱买了几个鸡蛋,让4岁的儿子找。因为蛋太少了,只能重复利用 —— 每当儿子找到一个蛋,就把蛋从篮子里偷出来,换个地方藏,就这样让儿子开心地玩了3小时。
1931年,一群建筑工人在洛克菲勒中心竖起圣诞树。无论如何圣诞节还是要过的。
1935年,一家人用攒下的闲钱,准备了圣诞节下午茶和巧克力蛋糕。General Photographic Agency / 图
女孩儿们则在消费降级的大潮中换上了长裙,这样就可以省去买丝袜的花销。她们竭尽全力地修饰自己的外表,这是生活中仅剩的仪式感。各种高仿水货,以低廉的价格刺激着姑娘们的热情 —— “原版400块,翻版只要30”。拉锁也因为比纽扣便宜很多,而第一次被广泛用于服装。
第一个结婚纪念日,“当亨利给我戴上礼物戒指,我哭了,我洗碗洗到发红的手配不上这么好看的礼物”。大萧条中请不起保姆,于是主妇的手因为长期家务变得粗糙。
大萧条期间的口红广告:“他不再亲我了!”刺激着女人们无论如何都要打扮自己。
由于人们普遍变瘦,增肥药也有了市场:“瘦女孩增肥10-20磅!立即见效!”如果买不起新衣服,就买“十分店”里的睫毛膏或者廉价口红。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,生活仿佛也红火了起来。指甲油也是抢手货,销量增加30%,因为比口红更持久耐用。还有不甘堕落的主妇,白天穿着方便干活的便服,夜晚则换上仅存的奢华礼服,力图展现出一种和白天不同的生活态度。即便是俄亥俄州大洪水造成100万人流离失所的时候,灾民们也维持着体面的穿着:女士们穿着高跟鞋,男士们穿着长外套。所有人都戴着帽子。
1937年,俄亥俄州大洪水后,非洲裔美国人在救援站排队。MARGARETBOURKE-WHITE LIFE / 摄
人们身后的巨型广告牌,描绘了一家四口带着宠物狗驾车旅行。广告语赫然标榜着“世界最高生活标准”:“There‘s no way like the American Way”。这些广告牌在全国有上千个,旨在通过描绘美国梦来传递希望。
1930年,洛杉矶街头的绅士和淑女。
不过事与愿违的是,总有人会面临无法维持体面的时候,其中一些人会选择离群索居。失业者拒绝了来自有工作的朋友们的邀请,因为没钱拿出三明治和咖啡,回请朋友们玩一个晚上的牌。服装贩子艾萨克斯,原本每周收入四五千块,如今身无分文,不得不放下身段去政府申请救济,他不止一次想到自杀:“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们,我死都不愿意领救济”。14岁的克拉拉,眼看鞋子和衣服上的洞开始变大,也尝到了屈辱的滋味:“我不得不放弃读高中,因为买不起袜子了。”长期失业后,睡懒觉也不再值得责备 —— 因为勤奋也赚不到钱。如果手头还有点钱,抽烟、喝酒、赌博就成了很难抗拒的诱惑。不过结果往往是自责,或者宿醉后的加倍沮丧。
1933年,人们蜂拥到酒吧买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