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萧条时期 美国中产的艰辛(2)


1935年,工人的女儿坐在新家里,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。

约会也像其他家庭之外的活动一样减少了。年轻人谈不起恋爱,更结不起婚。小伙子叫苦:“我有的是时间,可没有钞票。”而姑娘们会可怜巴巴地解释:“我没有好看衣服可以穿出门”,或者“靠你挣的那点钱结不了婚”。与结婚率一同下降的还有离婚率,整整跌了10%。不是因为美国人变得更忠贞,而是合法离婚的法律费用太贵。


1934年,富有的新娘穿着好莱坞明星同款拍婚纱照。

不过中下层新娘都已经不奢望像样的婚礼和婚房。不过,日子总有“凑合”的办法。孩子们学会了捡汽水瓶送到铺子里退钱,一个赚2分。有的家庭把收到的圣诞卡片保存起来,准备明年改寄给别的朋友。失业者鞋底磨出了洞,就把报纸叠起来塞入鞋底。


由于许多主妇开始用面粉袋给家人做衣服,面粉厂推出了彩色的包装袋。


1939年,一个流浪汉在丛林杀死乌龟煮汤喝。

越来越多的《大萧条食谱》出版,只为用尽量少的食材,让一家人获得均衡的营养。常用技巧是加黄油,以增加饱腹感。午餐肉也成了最受欢迎的发明,因为买不起肉的人家需要用它替代。尽管如此,这一时期的儿童,还是有很大比例身材矮小,被称为“萧条的一代”。因为对更困难的底层家庭来说,不挨饿是一种奢望。有些家庭甚至轮流吃饭,一半人周一、三、五吃,一半人周二、四、六吃,只有周日全家人能共享食物。于是怀孕成了中产妇女眼中的“灾难”,直接后果是,避孕药攀上销售高峰,一年狂赚2.5亿美元。同样销量增加的还有泻药,因为巨大的生活压力造成了肠胃不畅。比贫穷更难熬的,是阶层下移危机摧毁的不仅仅是财富,还有人们的意志与信念。

对中产阶级来说,精神消沉成了一种比贫穷更可怕的时代疾病,因为多年奋斗换来的生活被彻底湮灭,而且可能永远无法失而复得。


精神病医生称,大萧条时期人们的心理健康显著恶化。图为1938年,纽约长岛精神科医院。Alfred Eisenstaedt / 摄

标签:萧条时期 美国中产 股市
N本文来源:真话财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