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叫私募,近期,私募基金发行降至冰点。记者得知,规模超百亿的一家知名私募近期发行一只产品,竟然只募到几百万元,业内苦笑称“地主家也没有粮了”。
募资难的情况下,大小私募如何共克时艰,引发行业思考。私募基金诞生之初,就旨在获取绝对收益,告别靠天吃饭的困境。但直到今天,如何告别靠天吃饭的困境,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。
私募发行遇冷
近期私募基金募资困难。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,某百亿级的知名私募也难以幸免。“最近发行一只产品,只募到了几百万元。”这种情况在一年前是难以想象的,彼时汇集明星产品的私募FOF短时间内便可募得数十亿元,甚至上百亿元。
南方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,目前私募募资情况比2008年还要差。他举例,两三个月前,一家顶尖私募通过全国最具销售能力的渠道发行了一只产品,一个月才卖出1亿元的规模,可见市场已经到了冰点。他表示,有私募给渠道的激励措施是卖出100万元送一瓶茅台,但最后结果也不理想。
“很多走公募专户通道的产品,都是私募自己掏钱,或者找朋友帮忙,让资金先进来,满足成立线再说。不然不够3000万,就白忙活了。”上述基金经理表示。
北京一家知名私募渠道负责人也表示,最近发行产品很困难。他介绍,一季度,规模增长比较快;二季度虽然还发产品,但已经不是很好卖了,也就募了五六千万的规模;现在已经不考虑上新项目了,因为不想发太多小账户。“我们最近没有发产品。从合作渠道那里了解,最近大渠道的产品排期非常少,很少有产品能排上。即使排出来,销量也不理想。一些产品刚过成立线;还有一些甚至没有达到最低要求,只能退款。渠道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,所以很谨慎。不少银行总行都在控制节奏。”
他表示,现在主要做一些售后和持续营销的工作,这样可以帮助渠道维护客户,渠道也比较乐意。“持续营销还是能进一些钱的,虽然谈不上把规模做上一个台阶,但能对冲掉赎回。我们鼓励客户在这时候追加投资,毕竟市场已经在低位了。”
另有私募FOF基金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,这段时间忙于奔波,多数时间都在全国跑,但募的结果也不太理想。“我们这只产品如果放在上半年无疑会是爆款,但是放到现在,就是卖不动。大家都承认,我们的底层标的非常好,但无奈市场的投资意愿很低。”他说。
“赎回压力也大了很多,现在与客户沟通比之前更频繁了。尽管事倍功半,但是不能不做。”沪上某私募基金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,相应的渠道费用也增加了很多。为了进入一个销量不错的渠道,目前不少私募基金选择将认购费全额给渠道。“现在王牌销售太难得了,多少钱私募都愿意花。”他说。
不过,上述私募FOF基金经理表示,销售激励作用很有限。对于销售人员而言,首先是看客户有没有配置二级市场的意愿,其次才会考虑到配哪个产品。“销售顾问还是得为客户赚钱,因为开发一个客户成本很高,一旦产品表现不好,客户就失去了,就意味着以后没有活水了。”他说。
亏损伤了客户的心
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(以下简称“协会”)公布的数据,截至2018年7月底,已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36280只,基金规模2.41万亿元,较上月减少1261.56亿元,减少4.97%。
市场低迷、客户受伤是最近私募发行困难的主要原因。上述北京知名私募解释,“一般新产品有半年的封闭期。2017年四季度开始,私募发行规模很大,出现了不少爆款产品。半年封闭期打开之后,这批客户被套牢了,基本亏10个点以上,差的亏了20个点。当时能买的客户都买了,现在就没有增加配置的意愿了。渠道方面,卖了这么多亏损的产品,压力也很大,现在维护客户都维护不过来,根本不敢让客户再买。”他说。
上述南方私募人士也认为,一方面,高净值人群的投资意愿很低;另一方面,今年以来市场就没有像样的反弹,一直跌跌不休。虽然估值已经非常低,但是信心还是不够,毕竟见底并不一定反弹。
数据也显示,导致净赎回的诸多因素中,此前基金出现大幅度亏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。对冲基金研究机构Preqin的数据显示,对冲基金或私募基金的吸金状况与其过往业绩有直接关系。2017年年度回报超过5%的基金中,有超过35%在2018年二季度实现了资金净流入。相反,2017年亏损超过5%的基金中,只有21%的基金实现了资金净流入。截至2017年年底,过去三年年化收益超过5%的基金中,有36%在2018年二季度实现了资金净流入;但过去三年年化收益低于-5%的基金中,则只有21%在2018年二季度实现了资金净流入。尽管过去业绩不能作为将来回报的参照,但对于私募基金来说,此前的亏损无疑会增加募资难度。
优胜劣汰在所难免
业内人士指出,未来行业的整体规模肯定会进入一个平稳期,结构上则可能出现分化。大型私募抗冲击能力强,有优质的渠道和客户,还能扛过去,规模可以维持甚至继续增长;很多小私募则必然会受到挤压。
从中美数据对比中也能看出这一点。日前,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(SEC)发布的《2017年四季度美国私募基金行业统计报告》显示,截至2017年四季度,美国注册私募基金管理人为2997家,私募基金产品30031只,资产管理规模合计12.54万亿美元(折合约85.85万亿元人民币)。相比之下,协会公布的2018年7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月报显示,截至2018年7月底,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093家,已备案私募基金74777只,管理基金规模12.79万亿元。可以看到,SEC注册的美国私募基金管理人约3000家,协会登记的中国私募基金管理人约24000家,美国管理人的数量仅为中国的1/8,但管理体量却是中国的6.7倍。
随着中国私募行业集中度提升,中小型私募生存必将愈发艰难。在头部效应越来越显著的情况下,中小私募如何突围?
对此,曾令华认为,集中精力做自己擅长的事,才是私募发展之道。当今私募行业竞争白热化,只有各个细分策略的头部公司才能赢得投资者信任。因此,集中精力、发挥特长是私募生存发展的不二法则。“一家公司的时间和精力有限,涉猎太广必然不利于做精做深。”他介绍,海外知名的对冲基金,例如老虎基金、文艺复兴等,都是以策略立业,在自己擅长的策略内深耕,最终赢得了投资者认可。一旦赢得投资者认可,投资者对基金的耐心将会增加。
Preqin的数据还表明,大基金的投资者更有耐心。规模小于500万美元的基金中,只有31%在2018年二季度实现了资金净流入;而同期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基金中则有51%实现了资金净流入。业内人士表示,大基金有能力筛选投资者,他们的投资者更理性,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大基金更不容易遭受净赎回的原因。
外资私募进入中国市场,也将发挥“鲶鱼”的作用。消息显示,外资私募贝莱德近期联手中信证券发行的首只A股私募基金相对顺利,只卖了一周多就完成约3亿元的募集。业内人士分析,除了有外资的“噱头”之外,他们的投资理念和方法还是让一些投资者有所期待。对于外资的作用,监管方面曾表示,其一方面将丰富市场主体,进一步提升市场多元竞争格局;另一方面将发挥“鲶鱼效应”,推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不断发展。
还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集中精力打造擅长策略是不少私募选择的发展路线,但是大的市场震荡下,单一策略作战很可能全军覆没。业内人士分析,私募基金致力于获取绝对收益,告别靠天吃饭的困境。不过,过去几年全球对冲基金长期跑输指数,对冲基金的光环逐渐黯淡,不少对冲基金选择降低费率试图留住投资者。海外对冲基金行业的现实情况表明,私募基金如何获得超额收益、告别靠天吃饭已是全球性问题。
更多股票资讯请关注财经365官网!